鄂尔多斯地名:达拉特旗德胜泰乡的39个村名来历
德胜泰公社:据传,清朝以前这里没有人烟,沿河一带芦苇草丛生,有少量的天然榆、柳树。1885年后,才开始有人在这里放牧。1920年,土默特旗王爷向汉人出卖这块土地,从此才有人垦荒耕种。当时,有王争太的父亲买到一块土地,务农经商致富,周围数百亩土地都属王家,人送绰
德胜泰公社:据传,清朝以前这里没有人烟,沿河一带芦苇草丛生,有少量的天然榆、柳树。1885年后,才开始有人在这里放牧。1920年,土默特旗王爷向汉人出卖这块土地,从此才有人垦荒耕种。当时,有王争太的父亲买到一块土地,务农经商致富,周围数百亩土地都属王家,人送绰
村口那块写着“乏马”的石碑,从我小学起就立在原地,可直到昨天,我才被爷爷一句话戳破:原来咱们天天喊的地名,全是老祖宗用血和汗写下的备忘录,不是随便叫叫。
真香现场就在鹿泉。 583年石邑古城搬走,把“故邑”俩字钉在原地;1400多年后,村民把“故”翻成“故事”的故,把“邑”写成“盈利”的利,大棚一排,老地名秒变新IP。去年收季,我发小开直播,三小时卖空六亩地,快递车直接开到窦王城遗址门口,司机嘟囔:这破土堆比广
村子坐落在桃花山山脉的山麓,山口有个水库,山间流水出口就是伯牙口,村子因此得名。想想真是奇妙,春秋时期两位知音相遇的传说,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,成了一个村庄的名字,世代相传。
麻洋镇的泊江村(现在叫鹤江村)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这个村紧靠着汉江北堤,地名有两种说法,都跟水有关。一种说法是元末时期,这里曾是汉江的一个天然避风港。每到严冬季节,江面寒风凛冽,过往的船只为了躲避风寒,常常选择在这个地方停泊。时间一长,人们就把这一带叫做“泊江”
咱先说说东宝区牌楼镇的来龙村。这名字听着就霸气,是吧?村里老辈人,比如村支书胡为义,他从小就听长辈讲,说在很久很久以前,这儿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候,有四条金龙(两条公的,两条母的)在这儿安家落户。
“石灰”系蒙古语,意为“森林”,以境内石灰沟得名。木都希里村,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所辖行政村,位于乌兰木伦镇西南部。(资料参考:《中国•国家地名信息库》《伊克昭盟地名志》1986年版《鄂尔多斯市地名志》202…
咱们湖北黄冈的蕲春和黄梅这两个地方,历史悠久,文化深厚。你要是仔细琢磨一下那些村子名字的来历,会发现里头藏着好多故事,有关于历史变迁的,关于家族传承的,还有关于人们生活智慧的。
子干村原来叫“大莫村”,这名儿听着就带着点古早的传说。后来改名“子干”,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刘子干的抗日英雄。1942年冬天,刘子干在赵村的山沟窑洞里被日本人包围,他让战友先撤,自己留着打掩护,子弹快打完时跳了崖,最后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。事后晋察冀边区政府把
石灰音苏莫嘎查,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所辖行政村,位于伊金霍洛镇东南部。辖区东与乌兰木伦镇相连,南与斋森召村接壤,西与布拉格嘎查毗邻,北与沙日塔拉村为邻。“石灰音苏莫”系蒙古语,意为“有森林的地方建的庙”,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)在此建石灰音苏莫,嘎查名从庙名
先说右玉这地方。明朝那会儿,这里是边防重地,到处是卫所和屯兵的地方。啥叫“卫所”?就是明朝的军事单位。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这里设了定边卫;永乐七年(1409年),大同右卫迁到这里;到了正统年间,边外的玉林卫也合并进来,改名叫“右玉林卫”。这么一来二去,
“干饭营子”火了!10月27日咱们赤峰敖汉旗的“干饭营子村”这个名字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强势冲上赤峰同城热搜榜第一名!这一切源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《一方水土一芳名》栏目的生动讲述让这个深藏巧思的地名彻底“出圈”在很多网友看来“干饭营子”这个名号自带“干饭人”的幽
咱先说白文镇的白文村。这村早先不叫这个,叫白燕村。后来啊,元朝至正十年那会儿,村里建起了一座白云寺。这寺庙香火旺,名气大,村子跟着寺名改叫了“白云”。叫着叫着,不知咋的,“云”字在人们嘴里慢慢转成了“文”字,就成了今天的“白文”。你看,一个村名的变迁,连着一段
在山西吕梁的群山之间,兴县和岚县的那些老村子,就像散落在黄土坡上的珍珠。这些村名不是凭空想出来的,是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,用脚步丈量,用汗水浇灌,慢慢形成的。它们有的记录着地形地貌,有的讲述着家族来历,有的承载着历史记忆,有的寄托着美好愿望。咱们今天就唠唠
在咱们山西运城,闻喜和绛县这两个地方,你随便走进一个村子,问问他们村名的来历,多半能牵出一段古早的故事。这些故事里,有先民们筚路蓝缕的开拓,有面对天灾人祸时的坚韧,有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盼,更有近代那段烽火岁月留下的红色烙印。
在山西省西南端的运城,临猗县和万荣县静静地卧在黄河臂弯里。这里的黄土坡上,散落着许许多多的村庄。要是你仔细听听这些村子的名字,会发现每一个名字背后,都藏着老辈人的故事,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和念想。
站在安泽县府城镇的桃寨村,看着眼前群山环抱的景色,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小山寨。如今还能看到旧寨门的遗址,但最引人注目的,是那些生长在土坡洼地上的桃树。每到春天,满山桃花盛开,蜂飞蝶舞,景色宜人。村民们告诉我,这就是“桃寨”村名的由来——因桃树而得名。
今天唠唠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和阳高县的一些村子。你别看这些村名普普通通,什么将军庙、薛三墩、水磨口、安家皂、守口堡、友宰……每个名字后面,都藏着老辈人的故事,踩着历史的脚印。
黄寨镇还有个“柏井村”。传说古时候村南的古刹里有四棵大柏树,村南口有一眼水井,春天泉水会上溢自流,所以村子就得名“柏井”。柏井古时候是出石岭关的要冲,也是扼守太原的军事重镇。
在武灵镇,有个魁见村。这村子唐朝那会儿就建村了,最早的名字可不怎么好听,叫“鬼涧”。后来村里城墙上修了座魁星楼,老百姓觉得“魁”字吉祥,有“魁星点斗”的意思,就改名叫“魁见”了。从“鬼”到“魁”,一字之差,却看出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